中文版   English
 
  科 研 项 目  
 
 
 
  你当前的位置: 科研项目    
站内搜索:
 
  科 研 项 目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时间和工作安排”项目:转型中的工作时间:标准化和灵活化对中国的双重挑战
分享到:
时间:2010-05-09 浏览量:  
    由曾湘泉教授主持的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时间和工作安排项目”已完成主体研究报告——《转型中的工作时间:标准化和灵活化对中国的双重挑战》。
    本研究报告通过在3个主要城市(北京、广州和长沙)对工时的长度和安排的调查以及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调查结果可靠性的检验,提供了一份不多见的、关于中国工时的系统分析。报告发现了工时标准化和灵活化的双重趋势正在中国演进,反映了中国转型的劳动力市场的独特性。通过限制和日工时和周工时,中国采用了大量的法规使工时标准化,尽管看起来两种工时标准(44和40小时)在工作场所引起了一定的困惑。在实践中,当这些标准工时被广泛采用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人或者工作很短的时间(在40小时之下)或者很长的时间(在50小时之上)。然而由于缺少工作时间可靠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还不清楚这份报告是否指出了中国工时的多样化。与此同时,各种法规鼓励工时安排更具有灵活性的运用。在企业里,各种不同的工时安排已经被采用,而且调查显示,在某些场合标准工时已不再“标准”。另外,本报告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是中国工人对灵活工时模式更感兴趣,尽管关于这种态度和偏好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因此,关注标准化和灵活化的动态变化和他们对于实际工时模式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中国,工时过长的现象特别值得关注。可以肯定地说,引发工时过长的关键原因在于频繁和长时间的加班,并且本次调查也确认了加班在被广泛地使用。指出加班常常没有被完全地支付加班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评估这种现象,因为它和大多数工人不反对加班以及能拿到加班费的工人接受加班的事实形成对比,这说明了工人中存在强烈的收入动机以及确保对加班支付加班费(法规中给出了明确的规定)的需要。
    目前,在中国对于企业工作时间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原因在于官方没有这方面的完整数据,企业层面的研究也非常困难,因为缺乏现场工地的工时记录或雇主对接受调查并不欢迎,私有企业尤为如此。
    虽然我们对员工关于现有工时制度的安排评价做了一个初步的描述,但是对于现有工时安排与员工生活的关系,与员工的职业安全感与工作满意度而言,这些主题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首席专家:曾湘泉

    课题组主要成员:卢亮、萨哈德、李莉、赵亮、张一、张谨、郑永武、阎妍、邹文琴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