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国内热点  
  国外热点  
 
 
  你当前的位置: 研究热点 国内热点
站内搜索:
 
  国内热点
   
 
要将城市化战略、产业战略和就业战略结合起来 ——专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
分享到:
时间:2012-01-19    浏览量:2202
     记者:2011年,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了哪些新形势、新特点?

   曾湘泉:我国的就业市场是与经济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11年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来的特点可归结为两点。

    一是从量上看,各类岗位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增长,就业形势不断好转。我国“十二五”所定的目标是年均7%的经济增长率,而2011年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率已经达到了9%,尽管比起以前的两位数增长有所降低,但总体水平仍然不低。在这种背景下,岗位数也在不断增长,我国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和。2011年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就业形势最好的一年。

    二是从质上看,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的结构问题仍然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现象并存。尤其是近两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从2011年起开始向中西部蔓延。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中西部扶持力度,有不少企业正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使得目前二、三线城市用工需求增长迅速。但是,由于在人才培养层次和数量上东部地区仍然领先,以及就业观念上的一些定势,很多东部人才还是不愿去中西部就业,加剧了中国就业市场区域性结构矛盾。

   记者:我国就业形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曾湘泉:首先是宏观经济走势不稳定,就业形势不明朗。2011年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通胀。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对投资及过量放贷都产生了遏制作用,某些行业投资的收缩在一定程度上也势必会导致工作岗位的减少。另一方面,受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影响,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订单量可能会下降,这也会为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其次是就业质量不高。总体看我国就业人口薪酬依然偏低。低工资、长工时、高强度岗位所占比例还是较高。另外,不充分就业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学毕业生所学与所用脱节严重,对岗位适应性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包括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就业指导落后等问题。在美国,学生从高中就开始接受有计划的就业指导,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培训却明显不足,有些学生一直读到硕士、博士毕业后找工作还是一片茫然。如何提高就业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仍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就是中小企业工资偏低,缺乏吸引力。作为我国就业人口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近年来受制于整体经济环境及残酷的市场竞争,面临巨大的压力,在提高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确实有成本上的负担。用人企业劳动者权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导致人员流动频繁,创新能力低下,一方面阻碍了产业的整体升级,另一方面也为促进充分就业造成了困难。

   记者:有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承接着80%左右的新增就业人口。那么我国该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对新增就业人口的消化呢?

   曾湘泉:我认为首要的一点是国家应该切实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企业最初都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过来的,政府应该在金融、税收政策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更多倾斜,增强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并将创业激励、培训方面的配套措施落到实处。今年温总理去温州实地考察后,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另外要对大学毕业生加强引导,鼓励他们到中小企业工作。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他们投身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特别要培养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投身基层就业和创业。

   记者:在国外出现过“无就业复苏”“无就业增长”的情况。“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会对就业形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曾湘泉:就业状况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状况。从长远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从根本上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就业增长。

    当然,高新技术的应用、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因此,要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体现在产业政策中,把继续扩大就业当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增长”现象。

   记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2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称,2011年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年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我国就业市场的意义?

   曾湘泉:我觉得现有针对中国城市化程度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种是“低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从户籍上看他们却仍不能算“城里人”,由此认定城乡人口结构并未发生实质变化,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另一种则是“高估”,认为“待在城市”比“待在农村”人口多就表示中国城市化程度高了。其实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不少农村人口进城打工虽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法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医疗、教育、住房条件,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这样的城市化只能算是低水平的城市化。要把农民进城就业放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中整体考量,将城市化战略、产业战略和就业战略结合起来,努力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农民就近就业,还要从制度上防止城乡隔离长期化,促进平等就业,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